朱元璋明明视小明王为“眼中钉”,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?
先说结论:当时的朱元璋还太年轻,没有后来那么“心狠手辣”,因此“厚黑学”本领尚未到家。
1.缘起
龙凤十二年,随着陈友谅被朱元璋诛灭,南方“三足鼎立”局势瓦解。
仅剩的张士诚本就是一个“守成之君”,根本无法与朱元璋抗衡。
随着鄱阳湖之战结束,大获全胜的朱元璋终于有了“攫取天下”的资本。
此时,南方的张士诚不会是朱元璋的“一合之敌”,而北方的北元就更不堪一击了。
展开剩余87%哪怕到了如此地步,这个成吉思汗的后代仍然没有齐心协力的打算。
北元的将领们不仅拥兵作乱,而且相互攻讦。
面对南方起义军,他们只有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想法,放任起义军逐渐发展壮大。
2.沉浮
此时的局势已经明朗,朱元璋“攫取天下”只有一步之遥。
可在“君临天下”之前,朱元璋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
若这个问题处理不好,朱元璋以及他的势力将会被钉死在“耻辱柱”上。
这个问题就是——政权合法性。
由于朱元璋并不是红巾军的创始人,所以在他头上还有一个名为“小明王”的领导。
哪怕此时的朱元璋势力范围早就已经超过了自己的上司,但他名义上还是“小明王”的下属。
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,在消灭张士诚之后,朱元璋第一时间将身下滁州的小明王接到了南京。
此举名义上是让其执掌大权,实际上则是暗中让廖永忠制造意外,淹死小明王。
虽然在《明书》中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,但大家只要动动脑筋,就能明白小明王的死与朱元璋绝对“脱不了干系”。
作为朱元璋的手下,廖永忠一直对其马首是瞻,根本不敢在未收指令的情况下擅自动手。
而且事后朱元璋对廖永忠的“暧昧态度”也让我们可以看清真相。
PS:廖永忠淹死小明王之后,朱元璋仅仅对其口头训诫,然后便不了了之。
大明正式开国之后,朱元璋更是册封廖永忠为侯,待遇丰厚。
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,朱元璋的算盘打得真是“震天响”。
3.纠葛
其实小明王本来早就应该死了,若不是朱元璋舍命相救的话。
至正二十三年,张士诚率部队进攻小明王大本营安丰。
此时的小明王在经过元朝不断打击之下,兵力已经十分空虚,根本不是张士诚的对手。
无奈之下,小明王大将刘福通只好派人冒死突出重围,向朱元璋求援。
安丰是南京的屏障,倘若安丰失守,朱元璋将直接面对张士诚部队。
况且,此时小明王还是名义上的朱元璋大哥。
“大哥有难”,小弟岂能袖手旁观。
就在朱元璋决定救援之际,他手下的第一谋士刘伯温却出言反对。
刘伯温直言不讳地告诉朱元璋:“救小明王并无好处,且倘若救援途中陈友谅发兵南下,我们腹背受敌,局面将不可控制”。
面对刘伯温的质疑,朱元璋最终没有采纳。
即便一向温文尔雅的刘伯温如同发疯般拉住了他的衣角,也没能让其改变主意。
时年三月初一,朱元璋亲率大军救援小明王。
三月十三日朱元璋顺利抵达安丰,并与张士诚展开激战。
可惜,朱元璋心心念念的安丰最终还是没能保住,刘福通也战死了。
让朱元璋极度郁闷且哭笑不得的是,他的老上司小明王被救了出来。
这个结局让朱元璋哭笑不得、无比郁闷。
可为了“稳定大局”,朱元璋还是决定将小明王安排在滁州。
只不过侍奉小明王的人全部被朱元璋悄悄换成了自己人。
保卫安丰之战,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朱元璋称帝前吃的最大一次“哑巴亏”。
4.谜团
刘伯温的担心不无道理,陈友谅也早就看到了这个机会。
早在朱元璋出发之际,得到消息的陈友谅就已经磨刀霍霍。
他暗中集结六十万大军,打造了上千条战船,就是想要趁朱元璋救援之际顺流南下,直捣黄龙。
可就在一切准备充分之际,陈友谅却仿佛忘记了这件事。
他眼睁睁看着朱元璋救援成功,却不发一兵一卒。
直到四月份战争消解后,他才后知后觉率领大军进攻南昌。
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:手握六十万大军的陈友谅进攻只有两万人的朱文正时,迟迟不能获得胜利。
在八十五天的进攻失败后,陈友谅的军心遭到极大动摇。
这也为他日后的“鄱阳湖惨败”埋下了伏笔。
结语
1.朱元璋救援小明王时尚且“年轻”,“厚黑学”不到位,因此导致了失误。
2.朱元璋真正在意的不是小明王,而是安丰。
3.倘若陈友谅抓住这次机会,最终建立王朝的不一定是朱元璋。
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,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,侵删。
文:小昭 审核:梦愚编辑
文献参考:《二十四史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战国策》《左传》《春秋》《吕氏春秋》等。
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,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公司排行,配资炒股行情,鑫恒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